跳到主要內容區

紡織系歷史

創辦人本於教育理念,建立中國文化大學為一綜合性大學,為傳承中國固有的栽桑、養蠶,具有悠久歷史的蠶絲文化,於1975年成立「蠶絲學系」,屬於農學院,本系原創系主任尹子瑜教授於台灣這四季如春的寶島,培育發揚古中國之絲路文明,曾於創系初期於本校現曉園處建立一片桑園,以供學生實習使用。經歷十年光景,隨著台灣經濟政策轉型,為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及業界之需要,於1985年,將蠶絲系擴大成立為紡織工程學系,改隸於工學院。 紡織工程學系由殷富教授擔任第一屆系主任,同時委請姚興川教授共同規劃本系培育學生教育之宗旨及課程內容之規劃,於1988~2007年間由邢文灝教授擔任系主任;2007~2016年間由李貴琪教授接任系主任,2016年由賴秋君副教授代理系主任,目前專任老師7名,組員2名,兼任老師7名,2017~至今由賴秋君擔任系主任,目前 4位教授級教師(其中1位借調至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擔任所長)3位助理教授級教師。 在教學目標上;課程內容則採多元化教學為原則,期使學生對紡織工程科技及行銷管理有廣泛透澈之了解。 近年來紡織工業的教育及訓練內容以自動化控制、產品高價位化、管理科學化、能源節約化、污染控制化、產品標示和標準化為前提發展。 本系除積極培養紡織工業所需人才,並配合業界從事相關研究,逐步擴充設備及師資,順應時勢所需,使從事紡織專業人才得學以致用。

生涯規劃與就業深造
本系畢業學生可參加國內相關大學研究所考試,如:紡織、材料、高分子、化工、機械、管理、成衣、設計等等。 赴國外進修相關領域如:紡織、材料、高分子、化工、機械、管理、成衣、設計等等。 本系畢業學生可參加公職人員考試,如:高考紡織類科,技能檢定;紡織成衣類科,海關人員等等。

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 教育目標

1. 專業知識:教導紡織工程領域之基本原理與實務之專業技能。
2.理論與實務結合:教導專業知識之基礎理論且應用於相關實習課程。
3.科技脈動與國際觀:鼓勵學生拓展視野,與校外之產、官、學、研進行研討及交流,並吸收國內外新知,使之成為與世界接軌之紡織工程師。
4.靈活思考與創造力:建立學生對紡織領域問題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之能力。
5.溝通與人際關係:培養學生使之具有溝通技巧、領導能力、工作倫理及團隊精神。
6.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人文素養、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之紡織工程師。

  • 核心能力

1.應用數學、物理、化學、資訊及英文的能力。
2.實驗設計、執行、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3.執行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使用工具及規劃與整合的能力。
4.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5.了解與學習紡織工程技術的前瞻性。
6.認知專業與道德責任的能力,具備自我要求、負責的態度。
7.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工程技術對環境、社會及全球的影響。


理念  

  • 紡入美好人生 織出錦繡前程

以培育具有基礎課程、專業實務應用及具研究開發能力的高級紡織人才為目標,課程內容則採多元化教學為原則,期使學生對紡織科技及成衣管理有廣泛透澈之了解。在教學特色上著重紡物、紡化之基礎教學及其應用和專題研究之論文實驗,在學四年除學習基礎紡織科技外,仍需鑽研紡織尖端科技及經營管理之知識。畢業後可在人纖、紡織、染整、成衣、複合材料等技術與管理上一展長才並可赴國內外紡織、高分子、材料、服織設計、管理等相關研究進修深造。
專題研究討論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由收集資訊、分析、歸納、並設計一有系統的實驗理論應用於紡織產業上,此論文修習之主要功能是訓練一個能完全獨立思考並具研發的紡織專業人才,自七十八年年本系第一屆畢業生起即開始嚴格要求其論文的實作與發表,目前並將口試發表通過之論文,再經審查刪修編印成國際化標準期刊每年四期,寄送國內紡織專家學者學校及研究單位,交換圖書資訊以提升教學及研究水準,亦是國內唯一發行紡織專業標準期刊的科系。
並於每年暑假安排同學至紡織廠工讀實習,寒假參觀訪問紡織工業廠家,以求理論與實務相輔相成。在學術研究方面曾榮獲七十八年度教育部電腦教學軟體創作工程組甲等,七十八年度教育部青年研究發明獎三篇,七十九年度計六篇,八十年度四篇。並在九年內(七十七至八十七年)參加國內外研討會論文發表計二百餘篇,研究風氣鼎盛成績閔然。
近年來,紡織工業的教育及訓練內容以自動化控制、產品高價位化、科學管理化、及能源節約化、污染控制化、產品標示與標準化為前提發展。
本系除積極培養紡織工業所需之人才,並配合業界從事相關研究逐步擴充設備與師資,順應時勢所需,使從事紡織專業的人才得學以致用。